「晨习」自强不息说“强” 当前焦点
从左到右依次为:甲骨文、篆书、隶书。
【资料图】
“强”,形声字。
《说文·虫部》云:“強,蚚也。从虫,弘声。”
“强”的本义是一种米虫,但后来这一本义逐渐被摒弃,引申出其他含义,其中便有“强盛、强大”之意。
“自强不息”中的“强”字也是此义,表达了一种追求“强大”“向上”的价值取向。
“自强不息”一词出自《周易·乾卦·大象传》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即言天之运行,四时交替,昼夜更迭,岁岁年年无有止息,君子应该效法天道的求强品格,发奋拼搏,积极进取,永不懈怠。
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断诠释和阐发,自强不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深深沉淀下来,代代相传、连续不断,内化到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,成为历代国人推崇的精神品格。
司马迁身遭不幸,但含垢忍辱、绝不言弃,以“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《孤愤》”自勉,写出旷世巨著《史记》。
王安石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革故鼎新,强调“君子之道始于自强不息”,针对北宋中后期冗官、冗兵、冗费等问题,坚持除弊革新,促成重大变法运动。
孙中山等有志之士发出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创立民国,平均地权”呐喊,以惊心动魄的时代伟力,打开时代进步闸门,推翻封建帝制。
唯有自强,方能无畏。
从“共产党就是要奋斗”到“不干,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”,再到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”,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。
党诞生伊始,只有50多名党员,正是靠着顽强拼搏、艰苦奋斗,上井冈、转陕北、定中原,克服一切艰难险阻,在斗争中一步步发展壮大,实现伟业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一辆汽车、一架飞机、一辆坦克、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,党励精图治,兴工业、搞基建、研重器,极大改变落后面貌。
改革开放以来,党坚持从具体国情出发,破藩篱、促改革、谋发展,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,面对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,审时度势,果敢抉择,锐意进取,攻坚克难,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,同时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,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。
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、奋进者、搏击者。
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,坚持发扬斗争精神,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,不信邪、不怕鬼、不怕压,知难而进、迎难而上,创造出无愧于党、无愧于人民、无愧于时代的新的历史业绩!
本文已摘编
原文作者:李晓瑞
作者单位:山东省临朐县委组织部
历史文章青春当有成 勿衔白头悲公正廉明说“箴”历史,我们不应割断编辑:刘雅婷